• 字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书库 > 武侠·仙侠 > 天锁道
听书 - 天锁道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全书进度
(共章)

第3章 浅述儒释道

圣下 / 2024-11-13 19:25:18  / 下载TXT - 下载ZIP

分享到:
关闭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记载着文化的传承,更记载着古人的大智慧。

借鉴先人智慧,填补内心的空淡。

墨尘空自情殇以来,就拿起了书籍开始了阅读。

书中曾讲述到,释迦牟尼,经历苦行多年,苦修多年。与苦中明白了自我,明白了苦行不是道,但苦行确实能见自我。

菩提树下,释迦牟尼找不到的道,苦苦追寻的道。菩提树扭曲苍劲的树体,葱郁的树枝垂在树下这个以命证道的僧人的的肩旁,年轻的僧人于晴空的夜晚,用执着的目光看着天上的繁星,褪去了心中的执着见证了自己的道。

树下的觉者,释迦。

证道时,第一句话便是:

“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尘空心中悟佛叹道。

佛:众生苦,佛陀生。

佛是智慧是释然,佛是放下执念,不令人活在痛苦之中,佛性令我们明白,逝去的逝去了,拿起我们应该拿起的。

在无尽的期待中我们倍受折磨,现实与希望有时过于偏差,我们焦急着、无奈着、痛苦着、抱怨着、期待着,但有些事我们无法改变,尤其是人,我们能改变的也必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当你明白求人给你快乐与解脱将期望给予他人,这是虚浮的、空洞的、无法把握的,佛是求己,求心。

莲花总与佛相伴,池水无论是脏是净,莲花总是不染尘土污垢,欣赏莲花常使人心旷神怡,宁静向往之心犹然而生。

佛给了迷失之人留了一清净之地,是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是开悟之心,是仁慈、是同情,所以佛是善心。

超脱了自我的善心,所以有了割肉喂鹰的故事。

佛将苦难、悲痛、迷失之人汇聚是为皈依。

真正的佛在我们的心中,若是放得下那便是佛,佛无所求,只依内心安宁,所以佛淡漠。

见了心中佛,便是见了自己,见了智慧。

人无苦,又怎知佛是佛,我是我。

我的道不是佛。

儒家的世俗道。

孔子是圣人,无论怎么比,虽然不如释迦牟尼与老子那般超然,但他是圣人。

孔子为了自己心中的道,周游列国,游说各路君王。在礼制崩解,传统习俗的规范力量消失,天下遂进入无政府状态。孔子面对这样的时代,遂以重建一普遍秩序为己任。

以大心胸揽天下志,周游列国,经历了不知多少苦难,一路上有饥饿,有寒冷,有阻挠,更有学生被冻死。

孔子一行决定结束周游列国的行程,急急忙忙赶回鲁国;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他们赶着马车,驶过一条冰封的大河,不料冰面开裂,载着满是书籍简册的大车倾覆,简册落入水中;颜回一见,毫不犹豫跳入水中,一次次潜入水底,捞出一捆捆简册,他因冰冻和劳累而牺牲了生命。孔子大呼:

“恸哉!恸哉!”

孔子行不可行之事,所以他是圣人。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发光发热的心,一颗想感动天下苍生的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被后世尊为圣人。

孔子的道本就是以拯救天下为己任,他明白自己不可能成功,但能够传扬这种精神已经达到了他周游列国的目的。

阳光不可能照亮所有的黑暗,但它一定要发光发热,哪怕只能感动少部分人这就够了。

为了自己所向往的世界去努力,哪怕最终会失败,也要点燃更多的人。

将混乱的世界趋于有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扬善厌恶,恶虽然不可能被消除,但将善最大化已经够了。

而这就儒家是圣人之道。

儒家为华夏文明核心部分,信奉由孔子创立的维护周礼的儒家学说。孟子、子夏等逐步发展的教化思想体系。儒者“知天时;知地形;事至而断,有温文儒雅的翩翩风采”,深刻体会到文之美、明之亮,眼里没有死亡,没有世界末日。看到的不是毁灭而是辉光、日新。

儒家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堪称民族脊梁。

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

古时候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已经不在实用,而且也是狭义的。

而墨尘空认为当今社会广义的儒家之道为。

儒者有所为,有所不为。世俗之道中,应处理好家事与礼节,拥有一个真确的价值观,在生活中积极的体现自己的价值,就算是儒学。

道教

道本就超凡,究竟何为道。

就老子而言,老子的境界已经不再是人的境界,他已经完全实现了超我。

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老子于少年时就已易于常人,常人孩童又怎会问出这样前知的问题,又怎能如此执着。孩童时代古往今来能与老子相比者,少之又少。

由心而发,方是诚也,至诚则至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玄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用天法又如何能治得了人法,天与地的差距终究过大,法虽传于世,但却不能用于世。

人若自然,道法也应自然。可惜人非自然,法也非自然。

墨尘空感叹,“老子至圣之人,犹如渊海,深不可测,又如无限的天宇,不知其几何。”

“书中有道但得道的人少之又少,只取其表象,不取其精髓伪道也。”

墨尘空自知不如前人,华国文化博大精深,只取其一二,浅述儒释道。

【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CE小说(xs.cebox.cn)】
next
play
next
close
X
Top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