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港坞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旅顺港口门两侧的山上,也在大兴土木,十一座海岸炮台,次第开工。
以旅顺港口门为界,口东——即黄金山上——六座炮台;口西——即老虎尾半岛以及其西的西鸡冠山上——五座炮台。
十一座炮台,由东而西,排列如下——
口东六座,分别为:老蛎嘴后炮台、老蛎嘴炮台、摸珠礁炮台、黄金山副炮台、黄金山前炮台、黄金山炮台。
口西五座,分别为:老虎尾炮台、威远炮台、蛮子营炮台、馒头山炮台、城头山炮台。
我们来看一看这十一座炮台的装备。
口东六炮台——
黄金山炮台:装备六米长身管、二百四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三门,一百二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四门,十二磅榴弹炮四门。
黄金山副炮台:装备一百二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四门,十二磅榴弹炮两门。
黄金山前炮台:装备一百五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三门,一百二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两门,十二磅榴弹炮一门。
摸珠礁炮台:装备二百毫米口径克虏伯炮两门,五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两门,八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四门。
老蛎嘴炮台:装备六米长身管、二百四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两门,七米长身管、二百四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两门,十二磅榴弹炮一门。
留意,这里出现了两种口径相同、但身管长度不同的克虏伯炮。
老蛎嘴后炮台:装备一百二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两门。
口西五炮台——
老虎尾炮台:装备二百一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两门,十二磅榴弹炮三门。
威远炮台、蛮子营炮台的的装备是一样的:皆为一百五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六门,十二磅榴弹炮五门。
馒头山炮台:装备六米长身管、二百四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三门,一百二十毫米口径克虏伯炮三门。
城头山炮台:装备一百二十毫米克虏伯炮两门,八十毫米克虏伯炮六门,十二磅榴弹炮两门。
各种型号火炮,拢共九十一门。
各炮台依山就势,根据不同的位置、射界,配属不同口径的大炮,原则上,每一个炮台都要“高低搭配”——即不同口径、不同弹道的火炮相互搭配,构成交叉火网。
这些大炮,大、中口径的,皆为克虏伯炮;为照顾英国人的面子,小口径的,除了克虏伯炮之外,还进了一批阿姆斯特朗炮,即上文中提到的“十二磅榴弹炮”。
先有炮台再有炮——当然,建设炮台的时候,这个炮位、那个炮位,摆什么口径、什么类型的大炮,都是已经确定下来的了——进口这批大炮的时候,普奥战争是已经打过了,国际上,已普遍对普鲁士的战力刮目相看,但是,普鲁士赢得“七星期战争”,武器转备方面,主要是“德莱塞”后装枪压倒了奥地利的前装枪,克虏伯炮还没有在战争中大放异彩,因此,对旅顺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大规模装备普鲁士人制造的火炮,柯烈福一度是颇为疑虑的。
不过,这种疑虑,只是出于对东家的责任心,倒没有什么替英国本家抢生意的意思。
大炮到位之后,试射、演习,表现十分优异,柯烈福刮目相看了,不止一次感叹:“普鲁士的军工,要崛起了!”
插两句。
迄今为止,关卓凡经手的火炮的型号,已经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磅”、“英寸”、“毫米”,有书友可能表示不耐——乱七八糟的,就不能统一一下吗?
呃,是这样的——
早期的火炮的型号,大多用弹丸的重量来表示——就是“磅”了;后来,开始用口径来表示火炮的型号,就是“英寸”、“毫米”。
英国出品的,用英制——“英寸”;普鲁士出品的,用公制——“毫米”。
旅顺基地口径最大的海防炮——二百四十毫米克虏伯炮,折合英制,就是九英寸多一点儿,也就是说,在口径上,同在升龙战役中一鸣惊人的“海晏”、“河清”驼的那种巨炮差不多。
不过,在射程上,二百四十毫米克虏伯炮要超过“全甲炮艇”的阿姆斯特朗九英寸炮,因为其身管要更长一些。
如果将口径“换算”成弹丸重量的话——则二百四十毫米克虏伯炮,以及九英寸阿姆斯特朗炮,较之“冠军号”的主炮——一百一十磅阿姆斯特朗炮,并不遑多让,更几乎十倍于“十二磅榴弹炮”。
反正,这个时代的火炮型号,是“磅”、“英寸”、“毫米”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混着来的。
看过了大炮,我们再来看一看炮位。
九十一门大炮,就有九十一座炮位。
旅顺海军基地的炮位,分成三种,曰穹顶式、曰炮坑式,曰露天式。
穹顶即碉堡,将大炮置于堡垒之中,防护性自然是最佳的,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大炮转动不变,三种炮位之中,射界最差。
另外,这个时代,水泥虽然已经开始投入实用,但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碉堡的坚固程度,远不能跟后世相提并论,就防护性来说,穹顶式虽然在三种炮位中首屈一指,但并没有什么压倒性的吸引力。
加上穹顶式的土石作业量最大,因此,旅顺基地只布置了少量的穹顶式炮位,用于高度较低、垂直于敌舰弹道、有被直瞄命中危险的炮位。
露天式,顾名思义,就是将大炮摆在地面之上,四周不加特别防护,优点——射界最佳;缺点——不消说了,防护性最差。
不过,防护性最差,不代表没有防护性,这一类炮位上的大炮,都应客户的要求,加装了护盾,有的护盾,看上去像一个罩子,几乎就是“炮塔”了。
旅顺海军基地大多数的炮位,是炮坑式,或曰“半沉式”。
炮坑式也是露天的,不过,大炮置于一个圆坑之中,炮身的下半部在地面之下,上半部和身管在地面之上,这样,对于敌舰来说,目标就缩小了一半,具备了一定的防护性。
另外,炮位前、左、右三面,皆培以宽达丈许乃至数丈之厚土,并以大条石固其根基,以为炮位之屏障。
穹顶式之外,绝大多数的炮位,尤其是大、中口径的,都安装了圆形滑轨,大炮可以三百六十度无障碍旋转,加上各炮台、各炮位高低远近错落搭配,整个旅顺海军基地,不存在任何射击死角。
这是地上。
炮台的地下,另有风光。
每一座炮台,都有自己的弹药库——这是必须的,炮台都在山上,开战的时候,不可能临时临忙跑去港坞的“大库”搬弹药——根本赶不及。
炮台的弹药库,都在地下,通过宽逾六尺、高近七尺的廊道,和“半沉式”的炮位一一相连。
如是,第一,这个时代既没有什么“钻地弹”,弹药库便永无殉爆之虞;第二,通过廊道供应炮弹,非常便捷,既加快了效率,也节省了体力——二百四十毫米口径的大炮,一枚炮弹好几十公斤,几乎就是一个成年人的体重,搬运炮弹,虽然有滑车推送,也是一件非常非常累人的事情。
这个地下廊道,一方面将弹药库和炮位一一连接了起来,同时,也将各炮位连成一气,开战之时,各炮位之间人员往来、相互支援,就不必通过地面了,如此一来,便大大减少了伤亡,也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
炮台和山下、炮台和炮台,则以“夹道”或“坑道”相连。
所谓“夹道”,是道路两边,竖起石墙,以为屏护;所谓“坑道”,状若壕沟,不过,非寻常壕沟可比:一个是十分宽绰,可行炮车;一个是两侧内壁,皆砌砖石,十分牢固——这是永久性的道路。
夹道、坑道的路面,都夯的极其平整、结实,最沉重的大炮,也可以用骡马拖上、拖下,配件、弹药的运输,自然更不在话下。
同时,“夹道”、“坑道”的特殊设计,也增加了车辆行使的安全性;战时,更为往来人员提供了更佳的安全保护。
站在黄金山巅,看着一座座雄伟的炮台,一条条宛若游龙的夹道、坑道,关卓凡志得意满:
什么叫“固若金汤”?这就叫“固若金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