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书库 > 女频 > 乱清
听书 - 乱清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9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全书进度
(共章)

第一八五章 人心可易 天道难凭

青玉狮子 / 2024-11-05 11:30:07  / 下载TXT - 下载ZIP

分享到:
关闭

还有,恭王觉得,他已经……按不住醇王了。

对六哥,醇王打小就是崇拜的、敬畏的,四哥是君,醇王一直视恭王为事实上的长兄,长兄如父,耳提面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恭王的话,对醇王来说,有着严父一般的力量。

当然,五哥的年纪更大些,可是,五哥出继到三叔绵恺家的时候,醇王的年纪还很小,连五哥长什么样子都记不大清楚,彼此感情自然疏落。事实上,就算奕誴没有出继,从小到大,都长在宫中,醇王对他五哥,也绝不会有对恭王的那份崇敬。

别的不说,就说读书,醇王的书,虽然读得不及四哥、六哥好,但大致也算过得去,五哥……哼哼,根本就是草包一个嘛!

读书不行,脑筋更不清爽,说话办事,十足二愣子一个。

醇王是打小就看不起他五哥的。

不过,人总是要长大的。

醇王对恭王的长期的尊崇和服帖,使恭王对醇王,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待没有长大的小弟弟的态度,一方面,卵翼庇护,尽心尽力;另外一方面,若有所不满,便任意呵斥,颐指气使。

恭王并没有认真的想过,这个七弟,早就娶了福晋,生过儿子,封了郡王,加了亲王衔,身上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掌管神机营印钥、这个都统、那个都统,一大堆的差使,已经是正经的国家重臣了。

退归藩邸之后,恭王的这种态度,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因此,芙蓉榭之会,他斥责醇王“谬矣”,不留余地,甚至说出“你别叫我六哥”这种话;在乾清宫内奏事处,骂醇王“早上出门之前,喝了多少酒吗?怎么在这里胡说八道?”

这些话。都是当着亲贵重臣的面儿说的,全然不给醇王留一点面子。

恭王这么做,固然是拿醇王作伐子,以“自明心迹”。可是,换一个人,他绝不能如此疾言厉色,说到底,内心深处。还是将醇王看做不懂事的幼弟,可以任意呼喝。

但今天晚上,恭王突然发现,老七早就不是过去的老七了——只是自己这个做哥哥的一直没有发现罢了。

之前,怎么能够想的到,他不仅同自己反复辩驳,甚至还打断自己的说话?

这个变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在“议立嗣皇帝”的题目上,醇王“石破天惊”,言人之不言。首倡其议,择善固执,犯颜铮谏,从头至尾,表现出了极其强烈的独立性、进取心和引领风潮的**,这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转折点在哪里呢?

应该就在自己“退归藩邸”。

醇王一定是这么想的:六哥既然“退归藩邸”了,那么,六哥的位子就该由我来接,宗室之中。就该以我为首,遇到大事,就该我来挑大梁了!

在恭王的羽翼和阴影中憋了许多年,终于熬到了头。于是就迫不及待的爆发了!

别人未必以醇王为然,但是醇王自己,却一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他也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这,就是神机营了。

他来找恭王。不是要求“批准”,而是寻求“支持”,对恭王的话,也不再是唯唯诺诺,反复辩驳的时候,愈来愈多。

甚至,还打断了恭王的话——这是极不寻常的,正常情况下,只有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才可以这么做。但即便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此举亦不能轻易为之,因为,这是很不尊重谈话对象的举动。

醇王不仅这么做了,而且,对自己这个前所未有的不礼貌的举动,并没有什么感觉。

许多事情,在当事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过了!

唉,老七已经不是过去的老七了,再也不能拿过去那一套来对待他了!

自己和他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了!

恭王悚然惊觉:假若……自己真的谋求大位,且不说别的人,单说这位七弟——他能服气吗?

若放在五年之前,恭王还有醇王“服气”的把握,现在——

恭王不自禁的微微摇头:不能了!

还有,从醇王坚持提前“议立嗣皇帝”的主张来看,他对正常的统绪传承,有极其深刻的执念,他能够允许有人去翻十七前的旧账,推翻既有的统绪吗?

只怕是难!

恭王一度认为,“天道、人心”,都在自己这里,现在冷静下来,回过头去看一看——先不说“天道”,先说“人心”,这个“人心”,真的在自己这里吗?

只怕未必!

自己的亲兄弟,自己都没有把握,况乎他人?

一个个的摆一摆。

首先是宗室。

宗室里边,哪一个是自己的死忠?哪一个,肯干冒终生圈禁、甚至杀头的奇险,挣这个“拥立之功”的?

一个都想不出来。

“那边儿”呢,倒是有一大堆摇旗呐喊的!

恭王心目中之“那边儿”,自然是他谋求大位最大的那个障碍——关卓凡了。

再来看地方督抚。

祺祥政变的时候,身陷囹圄的肃顺,打过请督抚力保的主意——如果曾国藩、骆秉章、劳崇光、官文、彭玉麟等分头上折,请求“格外开恩”,宽免肃顺、载垣、端华等人一死,那么,两宫皇太后和恭王,无论如何,不能不买面子,彼时出力剿匪,全靠这班人呢。

对此,肃顺是有把握的,因为,重用汉员,倚重地方,本来就是他的主意,曾国藩、骆秉章、官文、彭玉麟等能有今日,同他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可是,肃顺到底失望了!曾国藩等汉人,固然一个屁没放,官文这个满人,也一声没吭,一十八省督抚,一默无言。眼睁睁的看着肃顺被推上了菜市口。

到了最后,“上头”也好,阶下囚也好,旁边儿看热闹的也好。都看明白、想明白了:在地方督抚眼里,“上头”变来变去,不过是在“闹家务”,谁上谁下,关我们屁事?反正又不动我们的位子!

这个道理。杀肃顺、载垣、端华的时候自己是明白的,怎么时过境迁,反倒有些糊涂了?

恭王背上的冷汗,一层层的往外冒。

何况,目下的地方督抚,两江、两广等最重要的地盘,都有“那边儿”的私人,直隶、湖广、陕甘等地的头脑,就算不是“那边儿”的盟友,也绝对不会主动站到“那边儿”的对立面去。

机枢呢?

恭王苦笑:更不用说了!

不计“他”。其余几个大军机,只有文祥是唯一一个“自己人”,可是,恭王知道,文祥不是宝鋆,此刻不是辛酉年,关某人不是肃某人,文祥是绝对不会支持自己去翻十几年前的旧账的!

内阁、六部、都察院……

一、二品的大员,一个个的数过去,要么不足为恃。要么根本不会趟这滩浑水,要么就是“他”的人。

真正靠得住的“自己人”,少之又少。

愈想愈是沮丧!

自己这么些年苦心培养的“班底”,都到哪里去了?

发了好一会儿的闷。恭王终于想清楚了这个问题。

自己所谓的“班底”,大部分其实还在,但是,这其中的大多数人,只有自己在台上,才能发挥作用。自己下了台,失权失势,“班底”也就不成其为“班底”了。就是说,这班人里边,像宝鋆这样,真正算作自己的“私人”的,并不多,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肯为自己“效死”的,少之又少。

何况,其中不少人,包括原先“恭系”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成员,如曹毓瑛、许庚身之流,已经“过档”到那边儿去了!

此消彼长啊!

剩下的人,被反复的拆分、打散,流寓不定,就算有人依然“有心”,也已经难以形成合力了。

譬如,自己原先的最重要的“基地”,现已不复存在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恭王回想起来,不禁疑惑:自己临走之前,给文祥和宝鋆出的那个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顾问委员会“二合一”的主意,会不会……其实是个馊主意?“那边儿”顺水推舟、借力打力,“二合一”之后,自己这边儿,非但未能抢得一块新的地盘,反而连原先的地盘都失掉了!

唉!

再有,“这么些年”,“那边儿”也在培养自己的“班底”,不声不响的,几年下来,卓然有成!

还有,恭王仔细想了一想,不论朝廷还是地方,“他”安插在关键位子上的人,大多都是他的“私人”,“有事”之时,都是可以为他“效死”的,这一点,自己真正是比不了!

军队——就更加不必说了!

唉!

再说“天道”——“既有的统绪”,真的有问题吗?如果确有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真的大到了必须推翻重来的地步了吗?

文宗得位,确有投机取巧之嫌,但南苑校猎之时,“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御榻之前,伏地流涕,孺慕至诚,这些,斥其“扮戏”,只能腹诽,无以实证,不可能拿这些来证明他“得位不正”。

至于宝鋆批评宣宗立储“不以贤”,确实,恭王是公认比文宗能干的,可是,又如何?拿什么来做证明呢?——你怎么证明,当年若立你为储,你这个皇帝,就一定做的比文宗好呢?时光毕竟不能倒转!

没有实在的证据,宣宗立皇四子为储“不遵祖制”的指责,就难以成立。

宝鋆的话,看似气势纵横,雄辩强据,其实,只能够拿来替自己人打气,或者在暗处发酵舆论之用,不能摆到台面上,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真正能拿来用的,只有一个“杨梅”。

小皇帝的“杨梅”,“过”自生身父母,是可能的,但是,到底是“过”自生父,还是“过”自生母,全靠推论,不论“过”自谁,皆无实证,实在难以定论,一定要说小皇帝的“杨梅”是文宗的责任,连恭王自己都不信服,又如何能够说服大多数的旁观者呢?

何况,恭王相信,这个事儿,如果一定要在“生父”和“生母”之间二择其一,“那边儿”一定会选择“生母”,原因呢,宝鋆自己也分析过了,小皇帝的“杨梅”若“过”自生父,文宗即得位不正,他本人、他儿子、他妻子,统统地位动摇;小皇帝的“杨梅”若“过”自生母,则只罪慈禧一人,文宗、小皇帝以及慈安的地位,皆安然无恙。

思来想去,“天道”这样东东,也未必就在自己这里!

如果,“人心”靠不住,“天道”也靠不住……那,自己还有什么?

没有了?

没有了。

*

【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CE小说(xs.cebox.cn)】
next
play
next
close
X
Top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