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建业这段时间有些忙,一方面是日本合作方的转单船舶的筹备工作,兴建新船坞,添置新设备;另一方面则是要安排卓越厂那艘正在拆解的“墨尔本”号航母。
没办法这条船拆得实在是有些慢,这倒也罢了,连拆下来的钢板都要编号存档,可见这艘远道而来的航母被郑国林和童援朝他们都快研究到骨头渣子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自打“墨尔本”号进入卓越厂船坞,船舶机械研究所会同其他几个重要的船舶研究单位,把“墨尔本”号里里外外看了好几遍。
该研究的不该研究的,全都仔仔细细做了几次逆向测绘和系统分析。
之后进入到拆解施工阶段,什么弹射器、拦阻装置、光学助降镜、残留的拦阻索等等,都被心翼翼的从航母上拆下来,然后装箱打包,运往各处研究机构进行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
至于航母本身,这些研究机构的老专家也没放过,钢材的情况,水密舱的布置,重心的确定,整体结构情况等等,全都做了详细的测绘和论证,各种计算尚且不论,光是用于测绘的工程图就足够装一个卡车的。
如此,“墨尔本”号方才进入最后的拆解,可饶是如此,每一块钢板都必须备样,从而还原当年英国兴建该航母时放样、下料的真实情况。
总而言之“墨尔本”号航母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被弄了个通透,好在“墨尔本”号是个钢铁之躯。
要是成了二次元舰娘萌妹子,这帮老专家们保证化身鬼畜,分分钟就能把萌妹子切片带回家,保准连渣渣都不剩。
蒙建业是没资格参与“墨尔本”号的拆解研究的,但他却需要协调奋进厂做好这些专家的后勤保障工作。
所以就算没参与,大致的进程还是清楚的,正因为如此他很庆幸自己那点儿老底还留着,否则对照“墨尔本”号的情况,蒙建业自认为经不起那帮老专家们的折腾。
蒙建业自己有多么庆幸,就会有多么同情章忠,这货又被调走了,至于原因很简单,老毛病又犯了。
本来以为章忠跟着自己混了这么长时间,脸皮什么的也算练出来了,哪成想“墨尔本”号刚到没几,这货本性就露出来了,又开始了他的航母中心论的宣传行动。
结果可想而知,几篇文章交上去,就被上级分分钟驳得体无完肤,最后上级觉得这货是在不安生,你不是喜欢写嘛,干脆就把这货调到海军学院后勤处当干事去了。
不过章忠也算厉害,去哪儿没几就考进了京城大学函授班,最新的消息是这货准备去英国进行交流学习,不过蒙建业却知道,章忠出去必然是冲着人家航母去的,这货算是在航母这条路上准备一直走到黑了。
不过这些蒙建业最多也只是关注一下,随着“墨尔本”号彻底拆除,腾出来的船坞便正式成为承接日本转手船单。
首艘三千百吨散装货轮已经提上日程,之后还有四艘同类型船舶将要在奋进厂施工建造,也就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蒙建业还是歇不下来。
……
金敬旺这段时间也很忙。
由于中韩尚未建交,所以有着日本护照的金敬旺是以韩籍日侨的身份进入中国的,至于背后的公司自然也不能打着韩国雨航集团,而是辰雨株式会社,一家雨航集团在日本设立的子公司。
日本证件,日本公司,尽管中方这边都知道这货是个南韩棒子,可全当不知道,毕竟人家过来做生意、谈合作,你也不好意思把人家推出去不是。
所以金敬旺很快就在中国打开了局面,并迅速占据不少市场,这到不是雨航集团的整步仪有多么好,而是金敬旺开出的条件实在是诱人,那便是采购他们雨航集团整步仪的中国船厂,远洋船舶中大功率船用柴油机所使用的大型曲轴的价格便相应的下降一成。
有人问了,大型柴油机曲轴可是船用柴油机最核心的部件儿,雨航集团能了算?
还别,雨航集团不但能了算,而且还霸气得不得了,因为韩国仅有的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生产线就是在人家雨航集团旗下。
中国的那些船厂可以不在乎整步仪,但却不能不在乎船用曲轴,一点儿的中国面前还能生产,稍大一点二的就有些玩儿不转了,更大的就直接两眼一抹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搞。
所以这些年大型船用曲轴一直靠进口,主要的进口国就是日本。
可随着日本成本高企以及汇率等因素,其所生产的大型船用曲轴的价格一直水涨船高,间接促使国内船舶制造的成本上涨。
于是寻找其他进口来源地便成为国内各大船厂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期间不是没有人想到韩国,可问题是两国并未建交,贸易往来束缚性极大,再加上北棒的存在,中国不得不考虑其情绪。
因此对韩国的贸易一直保持克制态度,所以尽管知道韩国有大型船用曲轴,各船厂也没有不管不鼓去接触。
而金敬旺出现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拿着日本的护照,有着日本的身份,依托的又是日本的公司,那就是等于跟日本人谈生意。
什么?金敬旺连日语都不会,明明就是韩国人,那又怎么样?那些船厂的领导们也不懂日语,金敬旺的话是的不一样,万一是日本那个偏僻地方的方言呢?
金敬旺也没想到他会这么顺利,本来是想推销整步仪的,只是在会将某船厂领导时被问及能不能帮他们进口两根大型船用曲轴。
金敬旺便顺势提了整步仪的条件,那位船厂领导二话没直接开除两千部的订单,金敬旺也不含糊,把两根曲轴的价格下降一成出售给那家船厂。
从那以后,上门找金敬旺的人便越来越多,而金敬旺在这期间摸索出一套曲轴和整步仪混搭销售的模式,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将一股韩流悄无声息的在中国船舶工业内部迅速席卷开来。